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在重庆:再续母校情结



母校在龙头,我们在龙尾,我们与母校同饮长江水。重庆,也是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创始人王伯群先生的长眠之地。巴渝大地、长江三峡、大巴山与大武陵,从上世纪60年代至今大半个世纪,一届届华东师大学子学成重返或全新走进这片土地,连接了重庆与母校最深厚的纽带与情结。


近些年来,在母校校友总会的直接关怀与重庆年轻校友们的共同推动下,在渝校友们不仅与母校有了更多的联系,而且彼此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由此也更加关心母校的发展,更加激励我们能背靠母校为地方的社会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在母校的部署和重庆校友们的合力支持下,具开创性的华东师大附属中旭学校和华东师大重庆研究院近年相继落户重庆,并迅速取得骄人业绩为母校和重庆争光。在此,我作为华东师大78级地理系的校友,尤其受01级英语专业何牧校友带领的小伙伴们委托,很荣幸代表在渝校友们,向母校的老师们与海内外的校友们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并以重庆火锅、三峡红叶般的热忱,随时欢迎各位老师与校友,来江山之都、二战名城、魔幻之都、夜景名城、网红之城,中国内地唯一的中央直辖市——重庆,观光旅游、访问指导!


罗兹柏

重庆校友代表


重庆部分校友合影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过2000余公里的水路或铁路与上海相连。70余年来,一届又一届的学子出夔门、越巴山,怀揣理想赴上海求学。待到学成,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惜别母校,带着被重塑后的眼界、本领、责任和情怀回到故乡。同时,也有上海及外地学子在走出校门后,以所学之长,在不同年代,带着各种希冀走进重庆。


1

三  峡

巫山高,高以大。三峡曾是四川盆地出川最重要的通道,想必每一个乘舟过峡的人,除了一丝丝忐忑,心怀的更多是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很多在见识了大上海繁华之后的丽娃学子,却毅然扎根到了高峡大山深处。

今年已经80高龄的曹兴高,1942年生人,于1965年7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同年9月被分配到涪陵地区,经再分配到了丰都县第三中学。这是一所位于山顶、生活条件和教学条件都异常艰苦的农村中学。1978年,他调至丰都中学,直到2002年退休。他是中学特级教师,并在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曹兴高校友       
                                

曹兴高校友动情地表示:“五年的师大求学生涯使我受益终生。在从教的37年间,我始终牢记母校和恩师的教诲。在教书育人工作中,把培养人放在首位,努力地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对家庭负责任、对社会有贡献、对他人有爱心的人。”

今年是程杰校友毕业的第二十个年头。距离2002年那个离校的初夏已经弹指二十年,尽管心中有不舍的师生情、同窗谊,他还是背负行囊,义无反顾踏上了新的征程。离开母校后,他回到家乡,任教于一所山乡中学,着青衫、执教鞭,把青春热血挥洒在三尺讲台。任教期间,他不仅勤勤恳恳教育学生,而且心系农村发展,主持完成了《农村留守学生学习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项目。

程杰校友(右一)

周小榆是2006级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于2009年9月作为选调生分配回家乡万州工作,一直扎根于三峡库区。13年来,她在战贫战疫中担当尽责,带领支部党员积极投身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多次获得区委、区政府嘉奖,被记三等功一次。回首过往,她说:“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求实创造,定能日精日新。”

周小榆校友


2

武  陵

长江上游的南侧,大重庆的东南片,既有气势磅礴,峡滩踵接的乌江,也有沈从文先生笔下旖旎的边城。这里既是土家族、苗族世代聚居地,也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吴俊彦,201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带着“回报祖国、奉献社会”的想法,抱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心愿,她选择成为一名大学生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于2019年7月分配至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工作,主要从事脱贫攻坚中与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相关工作。在酉阳,她亲身参与并亲眼见证了该地区脱贫攻坚决胜之战,在基层的日常工作中锻炼了自身能力和品格。她认为,大学生毕业到基层去,是不负青春、不虚此行的选择!

吴俊彦校友 


1992年出生的罗程文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他原本可以留在拥有良好发展空间和生活条件的大城市,但他却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于2016年7月到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工作。彭水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群众生活水平参差不齐,贫困户脱贫致富难度不小。在当地,他主要从事脱贫攻坚、旅游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罗程文表示,尽管乡镇街道工作生活环境艰辛,从事任务艰巨,但他坚信这样的基层工作经历一定能锤炼自身品格,磨炼自我意志,增强自身才干;只有通过同老百姓每一天的交谈接触,才能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求。                                    

罗程文校友


3

川  渝

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由此川渝分治。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再次引领了巴蜀的融合发展。尽管在行政上分分合合,但对于川渝学子来说,都说着同样的方言,烫着一样的火锅,建设着共同的四川盆地,还有自上世纪60年代即从家乡上海,毕业分配千里迢迢支援“大三线”建设,走进川渝奉献一生的老校友伉俪。

1965年,秦志仁校友即从华东师大数学系毕业,离开老家大上海走进了大巴山深处,到四川万源任中学老师。十多年如一日,他利用自己的专业默默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中学教育作出了长期奉献。直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百废待举,出色的秦校友即被上调到达县师范专科学校(现四川文理学院)任教,其后还担任了该校校长,教学与管理双肩挑,深受学生爱戴,为大巴山地区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秦志仁校友

1990年,秦志仁校友又被四川省政府调往重庆师范学院(现重庆师范大学)任校长,直到重庆直辖后退休卸任,凭借其勤政务实的作风,睿智开放的眼界,为重师的转型升级作出了重大贡献。重师先后走出的两位名校(四川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也与秦志仁校友长期对人才的重视与扶持直接有关。同时,其在任校长期间及卸任后都坚持一线教学及科研工作,获国家与省部级多项相关奖项。

姜继咏是华东师大物理系65届毕业生,并与秦志仁校友同时从家乡上海分配到四川大巴山区。当时才二十岁出头的女生,孤身一人被分配到最艰苦的山乡小学任教,历经困苦,坚忍不拔。凭借母校培养的根基,以及自身的才能与努力,她一步步从宣汉的山乡小学教师到中学教师,再到达县师专的专业教师,最后成为重庆师范大学的物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几十年走过来,她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以及物理学专业教育与科学研究,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大巴山达县地区(现达州市)工作期间,姜继咏与秦志仁两位校友走到了一起,由此携手扎根川渝、奉献一生。姜校友依托自身的专业功底、从教经历以及活跃的思想,把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教育作为了主要专业方向,还拓展了教育心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她还担任过四川省物理学会物理学史专委会主任,并通过学术刊物进行了相关国际交流。

姜继咏校友

姜校友快人快语、热情开放,乐于社会服务,是致公党重庆市委的资深优秀党员,也是致公党沙坪坝区委的创始人之一和重师支部的首任主委。姜教授现虽已高龄,但心态年轻,身材高挑挺拔,时常迸发出青年人的激情,见到她的校友们都赞赏其活力与气质。她说:我并不觉得自己有多老,我还可以冲一冲,希望能再为社会多做点贡献。姜校友也很希望能通过她和秦校友这一代的艰苦奋斗,不负母校培养的成长历程,能给年轻的校友们带来更多的激励与启示。

自古川渝是一家,游子千里献芳华。200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韩锋对此深有体会。韩锋的家乡在四川巴中平昌,从家乡到重庆的距离比起到成都的距离,还要近100多公里。毕业前夕,韩锋放弃了留在浦东某重点中学的机会,把目光转向了成渝两地。同行的重庆朋友真诚的招待、重庆城市的热情豪爽让韩锋觉得这正是自己想要扎根的城市。自此,韩锋开始了自己作为“重庆崽儿”奋斗之路。韩锋从事的是高中教育行业,这份工作虽然不如高新科研那般艰深玄妙,但是也必须脚踏实地,用心用情。韩锋从高一到高三,真正实现了教育行业所说的“一年站稳讲台,三年走通教材,五年成为骨干”。从教18年,10年奋战在高三,他为北大、清华、港大、新加坡国立、日本立命馆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培养了数百名人才。

韩锋校友


4

师  魂

不管你来自哪里,读的什么专业,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终身的印记——师范。

作为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陈珍国于2020年受华东师范大学邀请,从上海到重庆就任中旭学校校长,自此就住进了学生宿舍,并在这里开启了“打造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新样本,为‘培养创造未来的人’”而付诸的实践。于是,他成为了孩子们口中,住在学生宿舍的“校长爷爷”。

中旭学校校长 陈珍国

建校以来,陈珍国校长带领华师中旭一路“向未来”。不到三年,学校已成为两江新区的名校,收获无数荣誉。2021年,华师中旭获评“2021民办教育典范学校”,陈珍国校长也获评“2021民办教育行业领军人物”、“两江新区最美教育人”,入选“两江榜样”。

李忠相校友自2009年从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系毕业后,就进入重庆市第一中学校工作。凭借在师大练就的坚实的专业功底、出色的教学技能以及扎根基础教育的热情,很快便成为了学校物理竞赛专职主教练。他辅导高中阶段学有余力的同学参加物理竞赛,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后备军做出了重要贡献。13年来,他辅导的学生获得物理竞赛全国决赛金牌8枚,银牌15枚,入选国家集训队3人次,40余人进入北大清华继续深造。

李忠相校友(后排左四)   

刘会兰校友于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深耕于教育领域,在巴蜀中学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她时刻不忘在华师大求学时的初心: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她精于教学,所教学生成绩优异,教学成绩显著,并多次在各类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她善于教育,具有良好的师风师德,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和知心姐姐,多次组织开展学校的各类德育活动;她勤于科研,是两项市级课题的主持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她敏于行,撰写多项社情民意和提案,两次获重庆市“优秀盟员”称号。

刘会兰校友



5

创  新

除了一辈子站在三尺讲台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级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老师,华东师大近年来还在科技领域,为重庆建设,为西部大开发,输送了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

曾和平教授担任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光学学会会士、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项目技术负责人、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负责人等。多年来,曾和平教授带领团队围绕精密光谱测量领域攻坚克难,取得若干科研成果。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建立,曾教授任院长一职,将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国产化仪器设备,为重庆科技创新助力,为国家科技发展添彩。

        
曾和平教授

冯明明校友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度过了七年光阴,于2009年获得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物理系博士。2012年,他随重庆市“百名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回到家乡,参加到国家的产业建设中,在蓝宝石、LED、液晶显示等半导体光电领域为重庆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他承担和参与国家级项目两项,省级项目3项,在其研究领域的国际权威学术杂志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1篇,英文著作一部,发明专利2项;他于2019年入选第一批“重庆英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20年获“重庆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21年获重庆市“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冯明明博士表示:“希望自己能看得到企业发展所欠缺的、区域发展所欠缺的东西,能把它弥补足,把自己所学的尽可能地发挥出来,用“劳动光荣,学以致用”的信念服务国家产业发展。”

冯明明校友

周大明校友于2004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在“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资助下顺利完成学业。在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他获得国家留学生基金委的奖学金到德国杜伊斯堡大学交流学习。怀着对国家和家乡的感激之情,周大明于2015年博士毕业后回到重庆,在中科院重庆绿智院从事纳米孔单分子检测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基于纳米孔技术,牛津大学开发出核酸测序平台,但是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课题组相比还有一段差距。为了追赶差距,他和理、化、生和电子信息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同事在一起努力工作,矢志创新,曾两次被单位评为年度优秀工作者。

        
周大明校友


从川渝走出的青年一代,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成之后,又落归于重庆,在各行各业为重庆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学子们继续秉承“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箴言,奋斗在嘉陵江畔。而作为为重庆乃至全国培养一批批优秀人才的摇篮——华东师范大学,也在时代的号召下、在当地校友们的牵线搭桥下,在基础教育和产学研一体化方面与重庆紧密合作,目前已有两个主要合作成果落户重庆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是在重庆两江新区管委会支持下,由华东师范大学和旭辉教育集团合作打造的九年一贯制民办非营利性创新型学校。学校秉持“向未来”的核心理念,通过“书院制”“PBL”等学习方式,借助于“未来城市实验室”“未来汽车实验室”“未来飞行实验室”“未来田园实验室”“伯克利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学习与实践空间,“培养具有中国心、全球观、创新力、强健体魄、美好心灵的未来杰出人才”,力争几年内发展成为西南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实验性、示范性A-STEM教育特色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

2019年6月12日,华东师范大学与重庆合作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有效整合了高校、政府、与企业的创新资源,实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学、研、政、产的合作。研究院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先的科技成果及优质的创新资源,大力推进成果转化工作,加强与校地及企业的合作,以市场为主体,立足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仪器和产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科技赋能,打造重庆科研“主力军”,为光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



编辑|李昕萌、胡苑琳
来源|重庆校友
转自《丽娃学子》第41期四海之友-瀛海东西栏目


《丽娃学子》

稿

《丽娃学子》投稿邮箱:

lwxz@admin.ecnu.edu.cn


请在投稿邮件主题中注明“《丽娃学子》投稿”,文件名统一命名为:“投稿栏目名称+姓名+作品名称”,并提供作者简介、地址、联系方式。



更多阅读

聚焦浙里:丽娃河之爱的传人


丽娃学子 | 王为松:面对复杂,保持欢喜


卓越传承:从丽娃河畔到彩云之南


丽娃学子 | 方洪波:在创新变革中坚定信念


爱在华东师大,未来等你开场!2023年校园苏州日成功举办




为华东师大校友会点亮星标
不错过母校的任何动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